咨询热线 

主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im电竞:再访门头沟受灾村:新装的壁挂炉热了新修的厨房灶火旺了
日期:2023年11月13日    来源:网络

  “从来没有想过,能来我家里。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信心和温暖,我们经历了过去从来没遇到过的暴雨和洪水,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,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。”11月11日,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,村民李盟说。

  11月10日,中央、国家主席、主席习在北京、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。在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村民李盟家里,习表示,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是一项硬任务。北方冬季长,山里冬天尤其冷,取暖工作务必落实落细im电竞,做到每家每户。

  11月11日,新京报记者再次探访了仍在灾后恢复和重建中的水峪嘴村、已经正常开学的妙峰山民族学校等地。记者了解到,村里水毁的道路大部分已经修复,中断的水电燃气也重新连通,村民的家里,清洁能源供暖系统,把寒风阻隔在家门之外。

  11月11日,航拍恢复重建后的妙峰山水峪嘴村和妙峰山民族学校。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

  11月10日临近中午,习来到妙峰山镇水峪嘴村考察。习指出,大涝大灾之后,务必大建大治,大幅度提高水利设施、防汛设施水平。

  水峪嘴村位于妙峰山镇,在永定河冲出群山、进入平原的最后一段区域中。11月11日,记者在水峪嘴村看到,永定河流过妙峰山下的弯道,清澈的水流波澜不兴。沿着村道走进村庄,道路、房屋已经完全恢复整洁,生机重现在这个曾经受灾的村庄里。

  67岁的李振生,灰色的棉衣上,带着装修时沾上的白灰,正在回家的路上。李振生会点木匠活儿,洪水之后,整理房子、重新装修,许多活儿都是自己干。他和儿子的两处院子,已经整理完了一处,一家人住在一起,还有另外一处,他想着这下可以不那么着急了。

  今年7月底8月初,华北、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,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。北京门头沟、房山等地大面积受灾,水峪嘴村是洪水中受损严重的村庄之一。

  水峪嘴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,永定河流经村口,北侧是109国道,南侧是水峪嘴村的新村,新村往南,靠近山脚的地方,丰沙铁路穿村而过,背后的两个山沟里,坐落着许多传统的石头民房,那里是水峪嘴的老村。老村的上方,京西古道沿着山势蜿蜒而过,古道上有一座关城,名为牛角岭关城。

  11月11日,市民从水峪嘴村京西古道牛角岭关城下走过。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

  水峪嘴新村的建设开始于2002年,20多年中,老村里的居民,几乎都搬到了更加便利的新村。

  洪水来时,水峪嘴村三面进水,永定河水从村庄北部漫入新村,山洪从南面的山沟里倾斜而下,西面流过来的洪水涌进了村道。洪水裹挟着石头、大树、汽车、泥沙冲进了村民的房子,一块一米见方的石头,砸进了李振生的院子。

  39岁的李盟留下了很多当时的照片,村道、民居、广场、河道、桥梁,洪水退去后,都被乱石杂物淹没。

  李盟保留的洪灾时图像,当时院子毁坏严重,家门前全是乱石。新京报记者 王飞 翻拍

  11月11日,和上图同一个地点,李盟家的院墙已经修复完好,标识牌上记录着曾经的水深。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

  李盟家的院墙外,黄色的墙壁上,贴着一个特殊的标识牌,标识牌上记录着“23·7洪水淹没线米。这是洪水中,李盟家里进水的深度,沿着村道,每家的墙壁上,都有一个这样的标识牌,最深的一家进水3.4米。

  “一楼基本上淹没了,8月4号我们第一次回来的时候,水基本上退了,墙上的水线,差不多到一楼和二楼之间的配电箱下面了,淤泥有1米多深。”李盟说,“现在我们村基本上恢复了,看起来已经很漂亮了,但是三个月前完全不是这样的。”

  11月11日,水峪嘴村,一户村民家墙上还残留着洪水来过的印记。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

  上个世纪,水峪嘴村曾经以开采石灰石矿为主要产业。随着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型,21世纪初,村里关停矿山,重建新村,开发京西古道旅游产业,开启了第二次创业。

  2019年,永定河生态补水开启,村里迎来了第三次创业发展的契机。民宿小院、旅游经济等逐渐成熟。“几乎每天都有旅游的人,来这里探访深山民居、京西古道,还有许多徒步爱好者,从村里出发,一路沿着京西古道游玩。”李振生说。

  11月11日,游客穿过村庄里的涵洞,徒步欣赏京西古道上的风景。这座涵洞位于丰沙铁路下方,洪水中水深超过4米。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

  付宏春是最早的集体经济创业者之一,在村里工作了35年,她经历了村庄从贫困山村到美丽乡村的全部过程。她告诉记者,三个月来,洪水冲毁的道路、围墙等,已经基本修复,但村庄中里种植的花草,只能等来年开春再种了。

  门头沟区的统计数据显示,“23·7”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引发的山洪、泥石流,使门头沟遭受了有记录以来破坏程度最强、受灾范围最广、经济损失最大的重创。全域178个行政村、126个居民小区全部受灾,其中26个社区(村)断水断电,断网断路,部分村居失去联系。

  8月1日,洪水消退后,门头沟全区开启清淤、整理、修复、重建工作,水、电、网、路、燃气、民居……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修复重建。

 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工程,短暂的秋季之后,北方山区进入寒冷的冬季,门头沟区40万居民中,一大部分住在山区里的村庄,一个完备的物资、电气、交通系统,是山区居民度过这个灾后寒冬的关键,也是受灾村庄修复重建、再一次踏上发展之路的基础。

  11月11日,水峪嘴村,还有工作人员在继续维修恢复村庄。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

  三个月前,洪水来临时,付宏春的一条胳膊在救援中受伤,韧带撕裂,三个月后,伤势还没恢复。

  但除了住院期间,她几乎没有停下来,就好像这个在洪水中受伤的村庄一样,一边修复伤痕、抚平疮痍,一边努力生活、重建家园。“过去我们创过三次业,如今再创一次业,也没什么。”她说。

  水峪嘴村的村民们,曾经历过三次转移,在暴雨预警发布后,村里的人们分散转移,部分村民转移到村后山坡上的民居、京西古道景区建筑内。洪水来时,安置点也不再安全,村民们爬过丰沙铁路,蹚着洪水,转到了永定河对岸的妙峰山民族学校,那里地势较高,基本没有受到洪水的影响,成了洪水中的“安全岛”。

  11月10日上午,习来到妙峰山民族学校。他说,这次抗洪救灾孩子们会终生难忘,要让他们学会感恩、立下志向,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
  当天,在学校的思政课上,五年级一班的20多位同学,用橡皮泥创作了一面妙峰山乡村图景的“沙盘”,沙盘中有山河村庄、树木河流,妙峰山的特产玫瑰,以及向日葵、谷堆、农民……还有救援人员,仿佛一个微缩的家园。

  11月11日,妙峰山民族学校中,五年级一班的几位同学,向记者讲述他们创作家乡沙盘的故事。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

  “我向习爷爷展示了我用黏土捏制的医生,因为我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。习爷爷表扬我通过这次洪水树立了远大的志向。鼓励我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。我要时刻把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,努力学习,长大后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11月11日,五年级一班学生孙艺良告诉记者。

  走进民族学校,宽阔的操场干净整洁,教学楼里,随处可以看到红色教育、安全教育的内容,校长马焕告诉记者,救灾期间,学校总共安置村民1112 人,驻扎救援人员425 人。8月20日左右,安置人员和救援队伍逐渐撤出,学校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开学准备,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付贵茹告诉记者,当时全校近一百位教职工全部返校,在门头沟区及妙峰山镇政府的帮助下,清理校园、修整漏水的房顶,整理操场教室,9月1日,全校学生全部到校,如期开学。

  重新修整过的学校,仍然留下了许多和洪水相关的印记,几顶救灾帐篷、一架行军床,是特意留下的,作为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素材。

  11月11日,妙峰山民族学校思政课教室中,展示着老师们用剪纸创作的抗洪救灾作品。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

  洪水留给这所学校的,远不止这些痕迹,在学校思政课教室里,张贴着老师们用剪纸创作的四幅作品,每一幅作品,都是抗灾救灾中的场景,“都是用当时的照片做素材,按照真实的故事创作的。”马焕说。

  忙了一早晨,付宏春才回到家里,她坐在沙发上,左手伸到背后,艰难地抓住右手的袖子,一点点地把羽绒服的袖子脱下来。动作幅度稍大就会牵动伤口,她没有太多的时间休息,一个村庄的重建,有太多的事情要做,太多的困难要解决。

  和付宏春一样,许多经历过洪水的人,必须要争分夺秒进行灾后重建。李盟是装修完工最早的村民之一,“这几个月,收拾家,收拾村子,忙不完的活儿,真的没工夫细想,光淤泥就清出了几十方,整个一楼重新装修,又花了很长时间。”

  整个水峪嘴村的村民,在安置点住了两个月,一直到10月9号,初步整理结束,电气等供应恢复正常,村里的房子可以重新住人的时候,村民们才搬回来。

  随着气温骤降,取暖成为村庄恢复重建的第一件大事。付宏春告诉记者,村里在2019年完成了清洁能源改造,村民们全部使用燃气壁挂炉供暖,洪水中,大部分村民家里的供暖系统损坏,为此,政府在取暖工程中实施了补贴政策,每一家更换取暖设备,政府补贴80%。目前,所有村民都已经更换完毕。

  “我们家新换了壁挂炉,原价6000多,自己就掏了1300元。”李盟的丈夫告诉记者。同时,记者在水峪嘴村多个村民的家中,也都看到了新的供暖设备,“现在全村的供暖都已经得到保障了,这个冬天不会难熬。”付宏春说。

  安置好以后,李盟才抽空把几张灾后拍的照片洗出来,“这也是这段艰难经历的记录。”她说。

  照片中的李盟家,一楼所有的家具全部被冲倒,小天井和客厅、卧室里,充塞着淤泥和石块。照片外如今的家里,窗明几净,新换的燃气壁挂炉上,保护膜还没有撕掉,但供暖已经启动,屋里温暖如春。

  11月11日,李盟的丈夫向记者介绍新换的燃气壁挂炉,燃气已经正常供给,屋里温暖如春。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

  李盟把照片洗出来,装在一个大信封中,放在抽屉中,仿佛要把这段记忆深藏起来。

  只有孩子们,更快地恢复了天真和烂漫。在妙峰山民族学校,五年级一班的罗晨曦告诉记者,洪水来临时,她妈妈曾带她转移到天津,转移的路上,看过大水漫过村庄的牌坊,淹没河畔的农田,涌进村庄和房屋。洪水消退后,她们一家返回家园,也看过救援人员在村里清理淤泥,恢复村庄。

  段进涵和段进熙是一对双胞胎姐弟,和罗晨曦是同班同学,他们发现,新学期开学后,学校里多了很多新的东西,比如防灾减灾的课程,这些课程通过主题班会等不同的方式开展,很新奇,但同样也很真实。段进涵和段进熙就住在陇驾庄村,经历了整个救灾和恢复过程。思政课教室里,橡皮泥制作的沙盘中,就有他们的作品。

  这场洪水,以及洪水之后的防灾教育,正在改变着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和未来。罗晨曦还清楚地记得许多救援队员的样子,她说长大了想当救援队员。她还不太能分辨出那些救援队员们各自是什么职业,在救援中参与了怎样的工作,但并不妨碍这些救援队员成为她的偶像和目标。

  在罗晨曦他们重新回到学校的时候,永定河对岸的水峪嘴村,还在进行清淤、整理等各种恢复工作,倒塌的围墙,一直到10月20日才修复。

  统计数据显示,洪水中,水峪嘴村房屋局部隐患180宅;村内道路损毁约2000米,街坊路损毁0.9万平方米。水峪嘴大桥损毁,野丁路水峪嘴段损毁1200米,水韭路冲毁;挡墙、围墙倒塌共计约2150米。京西古道风景区受损严重,古道博物馆、古道剧场等严重进水,景区道路尽毁,大墙几近倒塌。

  古道秋风、黄叶漫山,每年这个季节,是水峪嘴村最热闹的时候,村里的4家精品民宿、多个农家院落,通常都是长期爆满状态,游客们沿着落满黄叶的千年古道,穿梭在京西群山中,晚上则落脚于村里的民宿、农家院落中。

  洪水之后,恰好到了水峪嘴村旅游的旺季,李振生告诉记者,道路修通以后,就有零星的游客到来了,那时候村里没有能力接待,只是尽力恢复基础设施,打通道路,让游客可以自由来回。

  基础设施的恢复,直接影响着村民们生活的恢复,也影响着村庄产业的恢复,对村民来说,尽快重建家园是最迫切的需求,而对村庄来说,产业的恢复,才是整个村庄真正恢复活力的基础。

  在这场重建家园的努力中,许许多多的时间节点被记录了下来。8月2日,失联的村庄恢复了临时信号;8月8日,通信恢复;8月12日,电力恢复;8月15日,临时供水系统建成;8月20日,村内道路基本恢复;9月20日,燃气恢复供应;10月20日,上下水网恢复……

  村里建设的景区,在9月30日部分恢复开放,京西古道重新和世界连通,游客可以自由游览。10月20日,景区民宿完成修缮,达到运营标准。

  11月11日,经历了气温骤降之后,满山的红叶渐渐落尽,村庄里,洪水中生存下来的柿子树上,红彤彤的柿子挂满了树枝,成了村里特有的景致。背着背包的游客,穿过古道西山、丰沙铁路,进入水峪嘴的新村里,漫步在秋风中的柿子树下,一派闲适,仿佛一切都没变。

  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知道,过去的三个月,他们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变化。山河动荡,家园被毁,住在安置点的人们,每天回到村里,面对的都是沉重的泥沙和石头、残破的道路和房屋。

  三个月前,洪水刚刚退去的时候,付宏春不敢想象,未来会是怎样的,洪水中消失的,不只是河岸的挡墙护坡、村里的花草树木,还有二十多年创业发展的心血。但是,三个月后,她觉得,重建家园的历程,没有想象中的漫长,这个过程中,付出努力的,不只是一个村庄,更有整个社会的力量。

  山里的落日比平原上更早,下午五点左右,山峰挡住了夕阳,山风变得有些凛冽,村庄暗了下来,路灯还没修好,往日热闹的傍晚,稍微有些冷清。不过,一栋栋民居中的灯光开始亮起,暖气炉工作的声音响起,把每一个角落都变得温暖起来。

  回到家的李盟,穿着一件单衣,开始再一次整理房间,刚刚装修的房子,其实已经很整洁了。门前封闭的小院子里,挂着一排玉米,那是山里的朋友送给她的,她把它们挂了起来,玉米下面还放着成筐的核桃、红薯、枣子等,让家里多了许多丰收的火热。

  11月11日,李盟在整理重新装修后的家,封闭的小院子里挂着玉米辣椒等丰收的作物。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

  罗晨曦和她的小伙伴们,结伴回到家里,周末的作业他们都早早地写完了,闲暇的时候,他们会帮家里人干点家务,或者看看书,静静地等待晚饭。

  67岁的李振生,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,回到家里,妻子带着孙女外出,打电话嘱咐他做饭,等他们到家后,就能吃上热饭了。

  在安置点住了两个月,一直吃大锅饭,每天按点儿打饭,虽然每顿都有菜有肉,但时间长了,还是会怀念家里的家常饭菜。

  好久不做饭,李振生有些生疏,新安装的灶台、新买的厨具也有些陌生,一开始有点儿手忙脚乱,做了好一会儿,才渐渐找回了熟悉的感觉,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开始变得流畅、自然。

  李振生觉得,他们真的回到了家园,也一点点回到了熟悉的生活之中,尽管重建的路还漫长,但他们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刻,一切都在不断变好。